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亲口讲述哪件事最令他痛苦?真相令你我都想不到

2017-09-05 12:11:18  阅读:6259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黄觉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曾经在2014年推出以中国为主题的“明:盛世皇朝50年”大规模特殊展览。特展中除了有琳琅满目的明朝皇室文物外,亦揭示了明代宦官收藏的宫廷珍宝,其背后所泣诉的宫廷秘辛。

中国古物受欢迎大英再办明盛世特展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历年来创下最多观展人潮的两次大展,分别是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特展,吸引了165万人次参观,成了大英博物馆历史上最多人观赏的展览;观展人数排名第二的特展,则是在2007年以中国为主题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展,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

时隔7年,大英博物馆再次推出以中国为主题的“明:盛世皇朝50年”(Ming:50YearsThatChangedChina)的大规模特殊展览。该展览将通过一系列的瓷器、黄金、珠宝、家俱、绘画、雕塑以及纺织品等精美绝伦的明朝文物,展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

不过以上特展中的许多金碧辉煌宝物,不乏是把一生青春奉献给皇宫的宦官与太监们,用寂寞孤独所换来的稀世收藏,并辗转流入民间,甚至是流传至数百年后的现代博物馆内。相信参观者睹物思人,如同正细细地聆听着宫中太监在向世人娓娓泣诉历史的宿命悲歌。

例如展览中陈列的一件重点展览品,是一只炫丽的景泰蓝彩绘加盖黄铜罐,罐身精绘一只象征明宣德皇帝的黄色腾龙,以九五之尊的姿态,凌空的俯瞰苍生。

这只黄铜罐标示制于公元1426至1435年的宣德年间,是当今世上仅存的两只类似的珍稀宝物,另一只则收藏于瑞士博物馆中。这是当时的宦官接受皇室赏赐的器物,铜罐辗转流传至今并在博物馆展出,现代人才得以一窥这600年前的绝代风华。

净身入宫赌一生富贵荣华

中国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皇室后宫禁地,只允许净过身的男太监入内,职位大一点宦官用他们断绝香烟的绝念,换取皇室成员的依赖与信任,并获得民间百姓少有的富贵与荣华,有人甚至成为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宫中权贵,活跃于朝堂之上,例如明成祖朱棣把宦官视为心腹,当时的宦官成了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

朱棣先后派李兴出使暹罗(今泰国)、郑和下西洋、侯显赴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民隐情。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而大权在握,成为后来宦官专权的原因。

英国的《国际财经时报》(InternationalBusinessTimes)对大英博物馆这次的明朝盛世特展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导,并访问策展人之一的哈里森霍尔(JessicaHarrison-Hall)女士,她说:“有些太监是在10岁左右被抓并卖入宫中,有些则是家境贫寒的儿童,父母自愿让他们成为太监来养家活口。”

哈里森霍尔表示,皇宫中的宦官职责,就是协助皇室后宫的内务府打理一切事务,因此入宫前就必须先净身才能成为宫中的太监,以免这些除了皇帝以外的宫内“男人”,可能会和后宫的后妃们日久生情,而威胁到皇室的血脉继承权。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史书揭命运血泪史

此次在大英博物馆特展中,备受世人期待与瞩目的富丽堂皇展示品背后,也唤起人们好奇的联想与窥见神秘的宫廷宦官,其鲜为人知的荣辱与共的生活秘辛。而最能真实刻划宦官一生的记述,莫过于由晚清史学家贾英华所著的《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一书,详细记载死于1966年的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一生。

贾英华说孙耀庭只跟他哭诉过两件事,一是在接受净身时的痛楚,另一件是他的“宝贝”在宫中遗失时。

贾说孙告诉他,他的父亲在泥墙屋中的小床上,亲自替他净身。净身时没有用麻药,只用油浸过的纸当作纱布帮他包扎伤口。父亲还用一根大雁的羽毛管当作他的尿道,以防伤口发炎溃烂而堵住尿道。

孙说这场要命的手术让他昏迷了3天、重病在床超过3个月。当他死去活来的终于可以下床后,才发现他打算入宫服侍的皇帝,已在几星期前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