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全球开放。北京时间3月31日零点,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今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这是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公开承诺,也是担当的中国对人类的积极贡献。
众所周知,天文学是一门极度依赖观测设备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近些年来天文学领域的发展已悄悄演变为天文观测装置的竞争。据有关统计,2009年至2013年,国际天文领域发表的论文按照被引频次排序,前0.1%的论文中绝大多数(81%)都是基于重大天文观测装置完成的。不仅如此,诺贝尔奖历史上基于天文观测的10项获奖成果中,有6项都出自射电望远镜。观测利器之于天文学重大发现、突破,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种种因素限制,过去因为没有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中国天文学家无法拿到第一手材料,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大多只能从事理论研究。仰望星空,探索未知,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中,一台台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建造的先进天文观测设施拔地而起。其中,备受瞩目的中国天眼(FAST)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科学家的目光。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20年1月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借助“观天巨目”,人类在射电波段的视野被大大扩展,中国射电天文学家也终于有机会走到了科学探索的最前沿。据统计,自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300颗,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要知道,自1967年发现第一颗脉冲星至今的50多年里,人类一共发现的脉冲星也只有2700多颗。
中国天眼,世界共享。向着茫茫宇宙“进军”,如今“一黑两暗三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即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生命起源问题,已成为天文物理学界的研究热点,而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之问,其解答离不开先进天文观测设备的支撑。遗憾的是,曾在人类天文探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美国天眼Arecibo——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在辛苦服役57年后于去年光荣退休。从此,地球射电天文学上的“两只大眼睛”只剩下了一只——来自贵州深山的中国天眼。
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家园。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向全球提供研究设施,给世界天文学界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前不久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从此,中国天眼变成了世界天眼。我们期待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天眼能够带领人类更加清晰地“看到”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原标题:开放合作共见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