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仿佛是个企业就要造车。小米是如此,华为也是如此,小米投了几百亿咱就不说了,华为更是与多家厂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而早在2016年,格力就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珠海银隆新能源100%的股权,并陆续推出多款商用车型;2017年,“吸尘器之王”戴森宣布启动电动车项目,计划投资20余亿镑开发一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电动汽车,并计划于2021年推出第一款车型;随后,美的也表示“哥要造车”,美的集团机电事业群提出进一步深入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而美的另外一个部门智能家居事业群也正在展开与新能源汽车的多项合作。美的表示,未来有意进军新能源产业。
而就在最近,创维也公开表示“其实我也有个造车梦呀”。2021年4月27日,创维公司正式发布了“创维汽车”品牌。
可以说近些年来,多家家电巨头公司纷纷跨界造车,似乎都希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分一杯羹,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万维君不禁陷入了沉思。想来想去,万维君想出了以下几点理由,来和大家说一说。
理由一:蛋糕巨大,利益使然。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的一份报告中称,智能手机每年有5000亿美元的总体有效市场,这么来看已经相当可以了,但相比智能手机的市场而言,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更大,数字在10万亿美元左右。直观地说,比如说小米吧,小米只需占到2%的汽车市场份额,就可以赚到等同于小米手机(包括红米)业务规模那么多的钱。这么一说您就明白了吧,汽车市场的蛋糕不是一般的大,这些家电巨头企业又有哪个是不爱吃“甜食”的呢?
理由二:市场变化,不变则亡。
汽车市场的蛋糕巨大只是一方面而已,就目前而言,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剧变,而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这片领域就像是一片待开发的新大陆,正在等待着它自己的“哥伦布”。谁能够在这次汽车革命中站稳脚跟,谁就能分到最多的时代红利,从而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头羊。
在汽车新四化的需求之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将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放在了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就这一点而言,无论国内国外的车企,都是如此。丰田、奔驰、通用、大众等汽车巨头也面临着大象转身的局面。大众、丰田是不是汽车巨头?是!奔驰、通用是不是老牌汽车帝国?是!但在新能源车市场面前,他们的优势几乎是荡然无存。因为他们在传统汽车领域所拥有的巨大优势此时已然变成了它们转型路上巨大的包袱。
再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进入造车领域的门槛也降低了许多,导致想跨界造车,进来分一杯羹的企业越来越多。
理由三:政策扶持大开绿灯
在我国,对于新能源车有着补贴、不限行等方面的政策。工信部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1年重点工作,要求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施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出台更多使用环节优惠政策,进一步拉动私人消费。我们从政策可以看到,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非常看好的,新能源汽车是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
按理说,市场这么大,政策这么好,造几辆新能源车还不简单吗?可很多家电巨头玩着玩着就玩不下去了,你比如说戴森,玩着玩着就自己退出新能源车行业了;奥克斯损失了4000万,做了一场汽车梦;2018年7月,银隆公司被法院查封,也就此标志着董小姐的汽车梦碎了。戴森、格力、奥克斯的造车梦纷纷胎死腹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制造新能源车与制造家电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不是你一拍脑门,就能建立起自己的汽车生态系统的。
实事求是地讲,家电企业以投资的形式参与新能源车行业还比较靠谱,自己运营,可谓跨界难度巨大。再有,新能源车行业的特点是需要持续投入,规模越大投入越大,有部分家电企业就是因为投资的后劲儿不足导致了满盘皆输。家电企业造出一辆车不难,难在大批量生产;小规模投资很难挣到钱,大规模投资又不是每一个家电企业都能够承受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戴森所谓“20亿英镑”又何尝不是杯水车薪呢?毕竟,这些家电企业除了造车之外,还要动用大笔资金维系自己的老本行。此外,消费者是非常看重老牌汽车品牌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那么好当的。想要一炮而红,享受到新能源车产业的巨大红利,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目前,中国有200余家整车制造厂,一大批新能源车制造厂商正在蠢蠢欲动,远远超过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虽然潜力无限,但近些年的购车需求呈下降态势,很多老牌汽车制造商都在亏损。而现如今呢,又有许多家电企业盲目跟风,不顾自己企业的硬实力和造车经验就开发制造新能源车,造就了这些企业跨界造车的失败,最终搞得一地鸡毛。
责任编辑:李群
原标题:家电巨头为何都有造车梦又为何纷纷胎死腹中